- 科普头条
- 食品·健康
- 军事·论剑
- 天文·地理
-
-
为更多农村孩子播撒“高科技”的种子
近日,江苏省徐州睢宁县官山中学受到关注。学校启用了机器人教育实践人才培养基地一期,包括3D打印机、穿越型无人机、插件类机器人等多种科技新项目,24种、100多套机器人由学生亲手编程、操控和体验。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开展科技实践活动,让学生们真正走近科技,走进现实,体验科技,运用科技。
04-23 10:065月1日起全国将分5大区开展非洲猪瘟等动物疫病防控
农业农村部日前印发《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分区防控工作方案(试行)》(下称《工作方案》),决定自2021-04-23起在全国范围开展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分区防控工作。各大区建立分区防控联席会议制度,负责统筹推进大区内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分区防控工作。
04-23 10:05浙江新昌:1500多岁石弥勒像30年来首次大修
素有“江南第一大佛”之称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浙江绍兴新昌大佛寺石弥勒像,4月初迎30年来首次大修。经过勘探佛像受损情况、搭建脚手架、表面清理以及二次勘探等步骤后,整个修缮工程将从修复石弥勒像的发髻开始。
04-23 10:0380个项目装一“筐”!这份国家承诺清单与你息息相关
医疗、教育、就业、社会保障、住房保障……享有这些基本公共服务,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而如何保障人人都能享有这些权利,则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魏娜:首先我国的定位是发展中国家,而这个涵盖的9个方面、22大类、80个服务项目的标准,肯定是高于一般的发展中国家水准。
04-23 09:56医保个人账户如何给家人用?这些利好真的来了!
据国家医保局副局长陈金甫22日介绍,此次印发的意见,在建立门诊共济保障机制方面主要囊括了三条措施。樊卫东称,这次改革也非常注重继续发挥定点零售药店对医疗保障服务的积极作用,出台了继续支持药店发展的一些措施。
04-23 09:51可可西里有我守护
极其恶劣的气候给巡山队员留下诸多疾病:关节炎、风湿、腰椎间盘突出、胃病……肺水肿、劳累过度后的昏迷也时常发生。极其恶劣的气候给巡山队员留下诸多疾病:关节炎、风湿、腰椎间盘突出、胃病……肺水肿、劳累过度后的昏迷也时常发生。
04-23 09:47科学家在三峡地区发现5.5亿年前“指纹怪虫”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中、美古生物学者最近在我国湖北省宜昌市发现一种约5.5亿年前的奇特动物化石:狄更逊虫化石。领导此项研究的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哲说,狄更逊虫此前大多发现在澳大利亚和东欧一些地区。
04-23 09:41《自然》论文:折纸充气结构设计或促大型工程学应用
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发表的一项工程学研究论文,研究人员描述了一种折纸启发的充气结构设计,其充气结构展开后可以在原地固定,比如拱门或避难帐篷。
04-23 09:39在火星上成功自制氧气“毅力”号火星车创造历史
据美国《世界日报》21日报道,近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毅力”号火星车,将火星大气中的部分二氧化碳成功转化为氧气,创下历史。据介绍,“MOXIE”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设计,采用如镍合金的耐热材料制成,其设计可承受运行所需的800摄氏度高温。
04-23 09:37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成果展示与转化中心上海揭牌
当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宋健,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徐匡迪,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院长李晓红共同为院士成果转化中心揭牌。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吴清,中国工程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钟志华向上海组织成立的院士成果转化服务团队代表颁发聘书。
04-23 09:34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正式奠基
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全面启动活动在东莞举行,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松山湖未来学校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同步启动建设,预计总投资超1000亿元。
04-23 09:33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签约落户苏州
22日,苏州市政府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全面战略合作暨建设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签约仪式举行。许昆林期望中国中医科学院在高层次人才培养、医教研产协同发展等方面与苏州深化合作、携手并进。
04-23 09:32 -
清华大学新成立的这个学院为啥这么受关注?
谈及学院设立一级学科的两个重要目标,集成电路学院教授池保勇表示,一方面是开展引领性的技术研究,另一方面则是培养高层次人才。郝跃指出,当前中国在集成电路领域仍然存在一些棘手难题,在关键领域仍然存在“卡脖子”问题,迫切需要完善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04-23 09:29探寻地球科学之美——地质珠宝红珊瑚的魅力
珊瑚既是动物又是植物对海洋水体环境要求极高,珊瑚群被称为海底“热带雨林”,被称为独具魅力的“雕刻艺术品”究竟是什么?邀请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郭颖为大家讲述红珊瑚的另一面以及地质珠宝红珊瑚的价值。
04-22 13:15探寻地球科学之美——你好吗,长江!
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如何认识长江的过去和现在?长江的年龄到底是多大?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邀请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刘福江带我们探寻6387公里的长江足迹,聆听长江的声音,问一句你好吗,长江!
04-22 11:29探寻地球科学之美——解码物种起源与生命演化
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吉林大学博物馆原馆长金利勇通过漫话讲述46亿年的物种起源和生命演化史启迪我们如何珍爱地球;人类和自然界生物和诣共生,保护好我们共同家园地球是人类肩负着的重要的使命。
04-22 11:15 -
疫情下的“塑料垃圾污染”为何不“冷”?
王毅以中国经验为例介绍说,近年来中国在处理塑料垃圾问题上动作频频,如开始在许多城市实施“垃圾分类”。安德鲁·福瑞斯特也表示,目前中国在回收塑料垃圾问题上也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未来可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塑料回收提供经验借鉴。
04-22 10:02博鳌新视野:碳中和应是“必须项”
在碳中和问题上要建立全球的合作伙伴关系,同心协力,增强合作,重建强大的多边主义,应对气候危机,确保全人类都能共同迈向这个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他建议,把取舍性思维改为相互促进、相互执行的思维,将投资绿色能源看作是对未来的投入。
04-22 10:01美容农产品”要了“颜值”伤了“品质”
不少消费者在购买果蔬时,容易被外观漂亮的农产品吸引,至于它们为何如此亮丽则鲜少关心 根据市场需要适度分类包装,“净菜”入户,满足了消费分层需要,但如果“为了颜值而美颜”,势必出现“求长相多、求品质少”的情况
04-22 09:56科技助力,让分类更高效
截至去年12月,全国46个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居民小区覆盖率达86.6%,垃圾分类对生态环境、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正在逐渐显现。随着垃圾分类在各地陆续推行,像李玲这样主动宣传推广垃圾分类的志愿者越来越多。
04-22 09:54长江禁渔“主战场”很拼
为守护一江安澜,打击治理非法捕捞水产品活动,湖北公安机关主动亮剑,对各类长江流域非法捕捞犯罪活动打出“组合拳”。整治非法捕捞水产品行为不止于“打”,湖北公安机关在行动中进一步鼓励非法捕鱼的违法犯罪嫌疑人主动修复生态,提升群众保护绿水青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04-22 09:51“修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关键词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推进,从自然资源管理到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逐步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新关键词。自然资源部出台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的意见,通过赋予一定期限的产权等政策,激励社会主体投入矿山生态修复。
04-22 09:48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移栽将冲世界纪录
4月20日,正值谷雨时节,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市草坝镇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超优千号”育秧完毕,如期进行移栽插秧工作。2021年草坝镇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超优千号”目标产量18吨/公顷(即:亩产1200公斤)。
04-22 09:43 -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服务保障系统将投入使用
21日,记者从青海省科技厅了解到,日前,针对第二次青藏综合科考在信息化服务保障方面的实际需求,由青海省科技厅支持,青海师范大学、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牵头设计研发“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服务保障系统”运行顺利。该系统可为科考队伍提供野外科考手续协调、任务安排、人员管理、全程安全监测、物资供应、信息服务和科考数据收集归纳等野外科考任务开展业务全流程服务保障功能。
04-22 09:39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成效显著29种期刊学科排名进入国际前10%
记者从20日举行的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工作交流推进会上获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两年来取得积极成效,已有29种期刊学科排名进入国际前10%,12种进入前5%,8种进入学科前5。
04-22 09:31
∨∨
∨
∨ -
-
-
2021全国肿瘤宣传防治周 专家线上义诊科普直播
慢病管理平台医联于4月5日起开展了为期16天的线上义诊及直播活动,以提升公众对癌症预防的意识,普及科学防癌的理念,引导公众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实现对癌症的有效防控。
04-16 10:582021年中国过敏关爱行动正式启动
现在正是过敏性疾病高发季节,我国仅过敏性鼻炎患者就高达2.4亿。昨天(3月31日),北京同仁医院牵头联合全国专家开展过敏关爱行动,提高公众对过敏疾病的认知。
04-01 11:46助力“健康中国2030” 首届互联网慢病管理大赛启动
3月24日,由中国医师协会主办,互联网慢病管理平台医联协办的2021首届互联网慢病管理大赛在京启动,大赛为广大临床医师提供了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与实践平台。
03-24 21:37把握“后疫情时代”机遇 体育健康消费前景可期
受疫情影响,整个中国体育产业在2020年都承受了极大的压力。这样的背景下,也让体育产业的参与者不得不思考,如何应对体育产业的未来。
02-04 19:11当肿瘤免疫治疗遭遇不良反应,如何转危为安?
肿瘤免疫治疗的兴起,为人类攻克癌症带来了曙光。其中,PD-1药物免疫疗法是通过阻断PD-1信号通路,利用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杀死癌细胞。PD-1药物免疫疗法在肺癌治疗领域,已经成为继手术、放化疗之后新兴的有效治疗方法。
01-15 20:18新研究: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有助于缓解2型糖尿病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日前发布公报说,该机构参与的一项国际研究发现,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有助于缓解2型糖尿病。参与研究的约书亚·戈尔登贝格说,该研究是首个检验成人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评估对2型糖尿病缓解率的系统研究。
01-15 10:17“全民健身 活力中国”智跑城市系列赛漳州站举办
本次比赛设置团队组和家庭亲子组等近千人参与,活动采取分批、分时、分赛的出发形式,运动员分批次抵达赛场,最大限度减少人员聚集,保障参赛活动的人员安全,严格进行体温检测,合理组织。
12-27 10:202020年“智跑回天”城市定向赛成功举办
根据参赛人群的各自特点,此次活动共分为成年男子组、成年女子组、团体组和亲子组四个组别;在活动的线路设计上着重体现回天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之美。
12-20 20:01 -
首药控股刘志华:做出患者用得起的创新药
谈到做新药,人们常说的就是“10亿美元、15年时间、九成失败率”的成本。刘志华心中始终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自己能够成长为掌握新药研发全过程的科研人才,希望自己的工作能为中国医药事业的进步作一点贡献。
12-16 16:58这个冬天,到长春体验“都市冰雪”!
长春冰雪优势得天独厚,地处世界冰雪“黄金纬度带”,是“世界三大粉雪基地之一”。长春市将借2022冬奥会在北京举办的契机,以冰雪为媒,广发“朋友圈”,加强城市联动,促进交流合作,为全民上冰雪提供条件。
12-08 17:59权威专家科普!带走马拉多纳的心梗,可以这样预防
11月26日,叙利亚西北部伊德利卜省宾尼什镇的废墟上,叙利亚画家阿齐兹·阿斯玛(Aziz Asmar)正在为逝世的“球王”马拉多纳画像。资料图:2021-04-23,北京奥运会男足第二场半决赛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举行,球王马拉多纳到场观看巴西、阿根廷遭遇战。
11-27 10:28 -
中国核学会近距离治疗与智慧放疗分会成立
为推动我国近距离治疗和智慧放疗的发展,加强行业内技术的合作与交流,提高放射治疗和近距离治疗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影响力,经中国核学会批准,中国核学会近距离治疗与智慧放疗分会成立大会于9月19日在北京召开。
09-23 11:20发力大健康产业 美大益生菌研究院成立
2020年,美大控股集团正式发力美大健康产业,将大健康产业纳入长期发展目标,以“让生命更健康”为发展愿景,以生物科技为主体,益生菌康养产品、人工智能为两翼,实现“自然和谐,人人健康”的创业初心。
09-21 17:192020“寻找美丽中华”全国旅游城市定向系列赛张家口开跑
初秋九月,天高云淡,秋高气爽。今天下午,2020年“寻找美丽中华”全国旅游城市定向系列赛在河北张家口市桥西区元宝山村举办。
09-04 20:22健康有我之“我身边的战‘疫’——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网络原创作品征集活动” 获奖名单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行动,举国全民投入,社会各界助力。冲在最前线的不仅有我们卫生健康系统的战士们、研究一线的学者们,更有守护着人民健康的广大基层群众,用实际行动写出了一幅幅不朽的战役篇章。
07-30 15:36今年“三伏”40天,“苦夏”之时怎么吃?
7月16日进入“三伏”中的“头伏”,全国多地即将开启“蒸烤”模式。薏米赤小豆粥、绿豆百合粥、荷叶绿豆粥、冬瓜莲子粥、冬瓜芡实汤等都是补气清暑、调理脾胃的不错选择。
07-15 11:23疫情期间居家学习 考生备考饮食攻略请查收
从6月17日开始,北京市各学段的学生又“回归”居家线上学习模式了。很多初高三家长发愁,居家学习给孩子吃什么?考前这个时间要不要给孩子补补营养?今天,小编给各位家长带来了一些“考前饮食建议”,快来看看吧!
06-22 16:19 -
【世界献血者日】一文看懂献血、输血与骨髓捐献
6月14日是第17个世界献血者日(World Blood Donor Day),今年的主题是“安全血液拯救生命”,口号为“献血,让世界更健康”。疫情期间,青年学生、干部群众用实际行动传递爱心、抗击疫情,纷纷无偿献血战“疫”,尽自己所能,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06-14 07:00北京市疾控中心:出现四种情况应立即去发热门诊排查
从4月30日开始,北京新冠肺炎疫情应急响应由一级调至二级。那么,这期间市民去医院看病应该注意什么呢?出现发热、呼吸道症状后该怎么办呢?
05-16 09:21阜外医院开展疫情期间肺动脉高压患者关爱活动
每年5月5日是国际肺动脉高压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开展了“多学科联动”肺动脉高压大型医患交流会。会议采取线上直播,现场互动的方式进行。
05-06 11:12
∨∨
∨
∨ -
-
-
一个“创客团队”的时代之思——来自“我们的太空”创新实践中心的报告(下)
近年来,“我们的太空”不断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朋友圈”:邀请刘洋、王亚平等航天员担纲“航天晨语”主播,央视主持人海霞、康辉参与“周末心语”栏目;授予单霁翔、刘慈欣等名人“航天文化大使”,为航天打CALL,吸引院士钟南山、李兰娟等为航天人送祝福……不断凝聚更多力量,为强国梦、航天梦鼓与呼。
12-18 18:31让思想政治教育更“新潮”——来自“我们的太空”创新实践中心的报告(上)
瞄准这些目标,“我们的太空”团队里每天都在孕育发生着新的变化—— 团队成员李响负责航天舆情的分析整理工作。王欣阁、张磊以及团队其他成员从一开始就有一个共识:信息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肯定不能还是老一套,必须有所改变。
12-18 18:30人工智能颠覆未来战争
在作者看来,人工智能以其独有的变革动因与时尚新标签进入决策视野,将极大程度影响未来战争的走向。该书以此为基础提炼出了未来战争技术与趋势的众多观点,对读者感悟从传统战争到智能战争的变革之道提供了科学参考,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及前瞻性。
10-29 09:22蓝箭航天液氧甲烷火箭完成控制系统与二级游机发动机匹配验证
朱雀二号液氧甲烷中型运载火箭全箭总长49.5米,箭体直径3.35米,起飞推力268吨,起飞质量216吨,200km近地轨道运载能力6吨、500km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4吨。
07-15 08:56未来战机真的不需要飞行员了吗?
美国和澳大利亚联合研制的新型“忠诚僚机”首架原型机近日正式亮相。本期《烽火访谈》邀请军事专家、空军大校焦国力和中国科普作协科普演讲专委会副主任赵育青,一起畅谈未来无人战机,欢迎关注。
07-11 10:18智能无人机将如何改变未来空战格局?
美国和澳大利亚联合研制的新型“忠诚僚机”首架原型机近日正式亮相。本期《烽火访谈》邀请军事专家、空军大校焦国力和中国科普作协科普演讲专委会副主任赵育青,一起畅谈未来无人战机,欢迎关注。
07-10 10:18美军“女武神”没有起落架 如何完成起降?
美国和澳大利亚联合研制的新型“忠诚僚机”首架原型机近日正式亮相。本期《烽火访谈》邀请军事专家、空军大校焦国力和中国科普作协科普演讲专委会副主任赵育青,一起畅谈未来无人战机,欢迎关注。
07-08 10:17 -
人工智能会垄断未来空战吗
英国《空中力量》报道,11月初,受五角大楼重视的DARPA制定了空战改革计划,研发让无人机在由人类飞行员进行控制的情况下进行空中格斗的人工智能算法。一些战斗机飞行员对DARPA试图用计算机人工智能垄断空战的努力感到不满。
12-16 16:14人民空军成立70周年航空开放活动将在长春举行
庆祝人民空军成立70周年航空开放活动新闻发布会今天在北京举行。会上宣布,10月17日至21日,庆祝人民空军成立70周年航空开放活动将在吉林长春进行。
10-13 17:14 -
中国科协创新融合学会联合体科普行走进山东
在启动仪式上,高密一中、高密二中、高密至诚学校被联合体授予“全国航空特色学校”,同时,联合体向以上3所学校捐赠了航模、船模、科普书刊等。
09-25 09:43第二届全国国防教育竞技大赛VCR豪情播映
“通过本次全国国防教育竞技大赛,我们接受的是国防教育,赛的是一股不服输的拼劲。练兵打仗,只有时刻准备着,才能在祖国需要的时候发挥出自己最大的力量。我是一个兵,一个大学生士兵。”来自江苏省东南大学射击队一队的“中华枪王”冠军李凯这样说。
09-21 12:47触摸大国重器 感受中国力量——军事科技嘉年华即将登陆天津欢乐谷
活动包含“军事科技嘉年华”“亲子欢乐嘉年华”“街头魔幻嘉年华”“午夜狂欢嘉年华”四大精彩主题内容,并将于9月6日开始,拉开为期近两个月的狂欢盛宴。
09-05 22:30俄载机器人飞船与国际空间站成功对接
俄罗斯航天集团27日发布公告说,载有俄第一个太空机器人的“联盟MS-14”飞船当天与国际空间站二次对接成功。俄罗斯22日发射“联盟-2.1a”运载火箭,将载有“太空机器人F-850”的“联盟MS-14”飞船送往空间站。
08-28 08:53全国中小学国防教育课程试点培训班在京举行
近日,首届全国中小学国防教育课程试点培训班在北京举行。此次培训由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指导,军事科学院军事科学信息研究中心主办,国防工业出版社协办。来自苏、鲁、鄂、甘、新、蒙、豫等7省(区)9所试点学校的30余名教师参加培训。
08-21 16:47中国民营可回收火箭发射侧记
从敦煌机场下飞机,一路驱车5小时,才能抵达中国民营航天企业翎客航天位于青海省茫崖市冷湖镇的火箭基地。而在距离基地厂房直线距离1.6千米外,翎客航天新建成的发射工位正静候该公司RLV-T5型公里级火箭的第3次发射及回收试验。
08-12 09:03国际军事比赛"海上登陆"项目障碍赛开赛中国队取得开门红
当地时间8月5日上午10时,“国际军事比赛—2019”海上登陆项目障碍赛在俄罗斯加里宁格勒拉开战幕,中国、俄罗斯、伊朗、委内瑞拉4个国家12个陆战班96名陆战队员展开激烈角逐,中国参赛队最终以9分01秒的成绩勇夺第一名。
08-06 16:06 -
俄罗斯波罗的海舰队举行海军节活动 中国海军"海上登陆"参赛队官兵受邀参加
当地时间7月28日,俄罗斯迎来了第323个海军节。今年,正在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备战国际军事比赛—2019”海上登陆项目的海军陆战队员,也受邀参加俄军波罗的海舰队海军节活动。
07-29 18:41第2批赴苏丹达尔富尔维和直升机分队官兵荣获联合国和平荣誉勋章
7月17日上午,中国第2批赴苏丹达尔富尔维和直升机分队授勋仪式在法希尔超级营地举行。11时,分队官兵精神抖擞、整齐列队,联非达团副联合特别代表、部队司令和参谋长共同为全部140名官兵授予了和平荣誉勋章。
07-18 18:10
∨∨
∨
∨ -
-
-
文化价值赋能“新旅游”
为了给中国游客在春季的出游提供更有趣的参考,马蜂窝旅游发布“春季新秘境”榜单,菠萝的海、红山森林动物园、河南博物院、九溪十八涧、平坝万亩樱花园、青山渔村、湄公河·六国水上市场、帕米尔盘龙古道、格聂之眼和中国地质博物馆十个新兴旅游景点上榜。
03-19 16:0926日天宇见证浪漫一幕:“元宵月”巧遇“黄帝星”
按西方星座划分,轩辕十四隶属于狮子座,称为狮子座阿尔法星,也被称为“王者之星”,在全天恒星亮度排行中排第21位;按中国古代星座划分,轩辕十四隶属轩辕星座。喜欢天体摄影的朋友在拍摄满月时,可将轩辕十四拍进镜头,这样拍出的照片会很有创意。
02-23 09:12旅美大熊猫幼崽“小奇迹”在线上直播中亮相
旅居在美国史密森学会国家动物园的雄性大熊猫幼崽“小奇迹”27日下午在动物园的一场线上直播中亮相。史密森学会国家动物园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西北部,又被称为美国国家动物园,它于1972年首次迎来大熊猫。
01-28 15:25中国天气全媒体产品资源推介会在京举行
“中国天气”品牌目前已打造了“天气·预警”、“天气·现场”、“天气·解读”、“天气·生活”4类共11种有准度、有态度、有温度的全媒体产品,包含天气头条、生活预警地图、追风逐雨、数据可视化产品、我的天空等。
12-24 14:23手绘科普插画:台风,暴力“舞者”打哪儿来?
台风的胚胎阶段是热带扰动,这种热带扰动往往也是一个小的涡旋或者对流云团,由零散的热带扰动不断组织起来;在发展阶段,台风不断吸收能量,对流不断向上伸展,中心附近风速不断加大,直到形成成熟的台风眼墙结构;
08-27 14:48航模冠军走进航空航天直播课
8月18日,学而思网校联合中科科技培训中心举行航空航天直播课,特邀航空工业爱飞客文化航空科普总监、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冠军戴琛走进直播间,以前沿视角和趣味十足的讲解,帮助广大中小学生领略飞行魅力,了解航空相关知识,激发孩子们心中的航空强国梦。
08-20 17:0440千米高空,科学家要放个气球当天文台
近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公布了一个新的项目,计划利用气球将一个2.5米高的望远镜送入平流层,构建一个空中天文台。吴庆文说,实验如果成功,科学家将继续发射卫星或采用更大的探测望远镜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08-17 09:41天文学家研究揭秘:类太阳恒星氦闪后可普遍产生锂元素
恒星中锂元素从主序经过红巨星、氦闪(红巨星上端)到红团簇的氦核燃烧阶段的演化。成果论文第一作者库马尔说,研究团队通过系统研究晚期类太阳恒星中锂丰度异常升高的现象,发现类太阳恒星经过氦闪后锂丰度异常升高的现象极为普遍。
07-07 10:08抹香鲸塑化标本大连展出 标本制作历时4余年
6月4日,参观者在《巨鲸传奇》特展中观看展出的抹香鲸塑化标本。近日,《巨鲸传奇》特展在辽宁省大连市金石滩金石文化博览广场开展。展览的主展品是抹香鲸塑化标本“洋洋”,于2016年在江苏省如东县洋口港搁浅死亡,后被送往大连制作成标本,标本制作历时4年多。《巨鲸传奇》特展以抹香鲸塑化标本为主线,共设置六个主题展区,观众可近距离感受深海巨兽的震撼之美。
06-04 17:34美国太阳望远镜发布首批高清太阳照片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主任弗朗斯·科多瓦说,丹尼尔·井上太阳望远镜未来还可绘制日冕内部的磁场,提升我们对太空天气的理解,提高对太阳风暴的预测能力。
02-02 14:39中国航天迎“超级2020”:发射计划超40次
记者17日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获悉:2019年,在102箭、492个航天器的世界航天发射版图中,中国航天以全年发射运载火箭34次的成绩再次占据榜首。“高”主要体现在发射密度上,2020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宇航发射有望突破40次,发射60余颗航天器,再创历史新高。
01-19 09:18 -
美天文学家发现首颗在金星轨道内运行的小行星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日前发表公报说,该校研究团队利用设在帕洛马天文台的巡天相机“兹维基瞬态观测设备(ZTF)”,在太阳系内发现首颗完全在金星轨道内运行的小行星。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教授、美国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科学家汤姆·普林斯表示,这颗小行星可能因为与太阳系内的行星碰撞而坠入金星轨道。
01-19 09:17中科院在轨科学卫星健康运行未来继续发射
中国科学院2020年度工作会议17日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透露,该院成功研制发射并在轨运行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中国首颗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慧眼”、中国首颗空间引力波探测技术实验卫星“太极一号”,目前状态良好、健康运行。
01-19 09:17远望6号船完成首次大修改造增强测控能力
远望6号船在我国东海海域圆满完成船舶动力试航后,17日停靠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码头,标志着这艘船长达9个月的首次大修改造圆满结束。远望6号船是我国第三代航天远洋测量船,2021-04-23正式交付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使用。
01-19 09:15中信银行北京分行送科普进校园
12月19日下午,中信银行北京分行主办的系列化公益科普活动“科学大讲堂”进入北京某小学,为该校200多名师生举办了题为“地震、火山和地球的奥秘”的讲座。
01-02 09:54 -
“太极一号”引力参考传感器:一切从“零”开始
中国首颗空间引力波探测技术实验卫星“太极一号”已顺利完成第一阶段在轨测试任务,这也意味着搭载在该卫星的核心测量设备“引力参考传感器”成功实现在轨应用。510所引力参考传感器的成功研制,也标志着中国在此类最前沿的航天高精尖领域开始发力争先。
10-15 09:01看清引力波的“旋转” 需要更灵敏的“眼睛”
此次研究预测,引力波在大质量星体附近不仅仅会发生传播方向的改变,随之而来的还有偏振面的转动和法拉第旋转效应。范锡龙回答说,对引力波偏振面可以发生转动的预测,主要基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预言,因此探测到引力波偏振面的转动可以更加全面地检验广义相对论,是对引力波性质的全方位的认识。
10-15 09:01SpaceX有望明年初将宇航员送往国际空间站
2011年,美国的航天飞机宣告退役,NASA一直不得不依靠俄罗斯以每人8500万美元的成本运送宇航员往返空间站。他补充说:“我们希望在运送宇航员之前,至少连续进行10次成功测试,测试工作将于12月底完成。
10-15 09:00迄今最黑材料可吸收99.995%的入射光,有助发现系外行星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13日报道,中美科学家今天报告说,他们研制出了一种比之前最黑材料还要黑10倍的材料。新材料由碳纳米管(CNT)阵列制成,可捕获99.995%的入射光,是有史以来最黑的材料。
09-16 08:599月“天象剧场”:浪漫流星雨 团圆中秋月
9月将至,天宇精彩。天文专家介绍说,御夫座流星雨极大、海王星冲日、九月英仙座ε流星雨极大、中秋圆月等多部“大片”将在9月的“天象剧场”轮番上映。
08-29 12:49地球可能并非最宜居星球 系外行星或拥有更丰富生命
奥尔森团队使用由NASA开发的“火箭-3-D”软件,模拟了不同类型系外行星的可能环境以及气候和海洋栖息地。:“我们的研究旨在确定能在全球范围内拥有丰富和活跃生命的系外行星海洋。
08-28 08:55中国科学家领衔发现脉冲星自转状态突变导致星风云亮度变化
脉冲星及脉冲星风云系统的示意图,中间的橙色部分代表脉冲星(仅为示意绘制,天体大小不反映实际比例)。这是天文学家第一次观测到脉冲星自转状态突变导致脉冲星风云亮度变化的现象,为研究脉冲星自转减速机制、脉冲星磁场结构以及脉冲星风云的基本物理性质提供了重要的观测依据。
08-28 08:54 -
“机器人航天员”太空首秀遇挫
按计划,携带“费多尔”的“联盟MS-14”号飞船应于莫斯科时间24日8时30分在国际空间站航天员的监控下完成自动对接。对接失败后,国际空间站俄罗斯区段负责人弗拉基米尔·索洛维约夫表示,“联盟”号飞船与国际空间站对接时发生以前没有遇到的特殊情况。
08-27 08:56火星生命可能也会“随风飘移”
据自然科研旗下《科学报告》近日发表的最新报告,欧洲科学家团队在地球的沙漠上开展了一项模拟研究发现:火星上有生命的微生物,或许也能够随风中的粉尘颗粒在火星上飘移。研究团队在贯穿阿塔卡马沙漠极端干旱核心区的两个区域,选取了3个采样点,一共采集到了23个细菌和8个真菌物种。
08-27 08:56银河系内发现大爆炸后“第二代”恒星
据国际天文学顶级期刊《皇家天文学会月报》近日发布的最新消息,科学家在银河系发现一颗极其古老的“贫铁”恒星,距地球3.5万光年,属于138亿年前宇宙大爆炸后诞生的“第二代”恒星中的首批成员。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天体物理学中心天文学家托马斯·诺德兰德表示,该星看起来严重缺乏铁,如果将它的物质总量视为一个奥运会的游泳池,那么铁含量也就只占一个水滴。
08-14 09:17细菌们,到小行星上采矿去!
太空采矿能造福地球环境。” 泽亚表示,太空采矿具有巨大的经济前景,很多小行星富含金属,包括主要用于制造电子设备和其他产品的稀有金属,这些金属在地球上很难找到。根据他的设想,在将来的某一天,所有重工业和采矿业都要“移师太空”,地球上只进行与生活有关的活动。
08-14 09:15
∨∨
∨
∨ -
- 全球最大飞机安-225成“网红”,有啥来头? http://flv1.gmw.cn.126gvb.com/soby/sobey/20200417/1587119595454_High.mp4
- 高超音速武器为何难以防御? http://flv1.gmw.cn.126gvb.com/soby/sobey/20200401/1585705869004_High.mp4
- 22年光辉岁月!“空中利剑”歼-10成长史 http://flv1.gmw.cn.126gvb.com/soby/sobey/20200327/1585288340669_High.mp4
- 战疫先锋AR/VR在军事领域有何应用? http://flv1.gmw.cn.126gvb.com/soby/sobey/20200320/1584682866040_High.mp4
- 3D打印助力战疫 如何变革装备生产? http://flv1.gmw.cn.126gvb.com/soby/sobey/20200319/1584601282466_High.mp4
- 人工智能助力战疫 AI如何影响未来战争? http://flv1.gmw.cn.126gvb.com/soby/sobey/20200318/1584511992361_High.mp4
- 科技助力抗疫 5G如何主导智能战争? http://flv1.gmw.cn.126gvb.com/soby/sobey/20200318/1584519025098_High.mp4
- 红外测温助力战疫 夜视技术如何成“第三只眼“ http://flv1.gmw.cn.126gvb.com/soby/sobey/20200318/1584519028829_High.mp4
- 北斗助力战疫 卫星导航如何成战场“千里眼” http://flv1.gmw.cn.126gvb.com/soby/sobey/20200318/1584519032859_High.mp4
- 无人机助力战“疫” 如何主导未来战场? http://flv1.gmw.cn.126gvb.com/soby/sobey/20200318/1584519037314_High.mp4
光明动科普
>>- 科普影视
- 科普阅读